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

 
发布时间:2025/4/23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的核心力量,也是安徽发展的金色名片。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同时要求,“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省农信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部署要求,把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探索推进“1+2+N”科技金融专营体系建设,扎实做好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积极助力全省“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和深度融合,全面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

金融与科创双向奔赴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发展鲜明的气质。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安徽排名第7位,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安徽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总数达2.3万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43.6%、16.1%。

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劲脉动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安徽农信作为深耕本土的地方法人银行,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安徽农信各项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在全国农信系统中排名第7位。其中,科技贷款余额1071.86亿元,较年初增长12.32%,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13个百分点,贷款总量实现“三年内翻两番”。

合肥麦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农商银行支持的科技企业之一。4月2日,记者走进公司实验室看到,一捆捆曾被视作“田间废料”的秸秆,竟在此玩起了“变身术”——1吨秸秆或转化为550公斤晶莹糖粒,或转化成450公斤药用辅料,甚至“一键转换”为150公斤有机肥或500公斤牛皮纸。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多亏了合肥科技农商银行300万‘青创贷’的托举!”随着生产线即将启动,公司董事长姚日生坦言,即便手握20多项秸秆处理专利,但“轻资产、重研发”的特性,曾让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实验室数据亮眼,产业化却卡在资金关口。

2024年10月,合肥科技农商银行主动上门,向麦丝生物推荐了纯信用、无抵押的“青创贷”,将300万资金注入麦丝生物的产业化命脉。首条生产线投产后,麦丝生物将开启年产万吨级生物质材料的新发展。

去年10月底开始,省农信社接连开展学习调研,持续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路举措。其中,如何做好“科学技术打头阵”背后的金融支撑,是安徽农信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省农信社第一时间成立科技金融工作领导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今年3月,省农信社连续出台全系统科技金融专营体系建设方案和科技金融指导意见,为全省农商银行做好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提供“顶层设计”。

上述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系统构建“1+2+N”科技金融专营体系,探索打造上下联动的“省级统筹+区域深耕”科技金融专营模式。

——“1”,是打造1个省级业务平台,作为“战略指挥部”,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系统科技金融工作开展,职能涵盖发展规划、对接政策、考核指导、信息支撑、人才培育以及配套资金等;

——“2”,是在科创资源聚集的合肥、芜湖两地,设立2家省级科创金融中心,先试先行孵化一批适配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培养输送一批“懂产业、懂科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N”,则是推动N个农商银行按照因地制宜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机构,与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形成战略执行互补,推动“产品—场景”“数据—服务”多维联动。

战略指引之下,安徽农信坚持向“新”而行,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省农信社主动对接省科技厅、工信厅等部门,将“六个名单”内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全部40557户企业上传系统“数据云”平台。无论是存量客户还是潜在客户,都将成为农商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

“我们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走访对接全覆盖,包括后续更新的企业也将及时走访”,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叶红云表示,“对于有实际信贷需求的,农商银行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

显然,一场农信与科创的双向奔赴,已在江淮这片创新的热土拉开序幕。

上下联动——

健全生态化服务体系

3月28日,省农信社合肥芜湖科创金融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上,包括安徽泓毅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科技企业,现场与芜湖扬子农商银行签约,获得授信额度9.7亿元。

作为一家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的科技企业,安徽泓毅员工1700余人,其中技术团队百余人,高级工程师近20人。“这些年,我们看到农商银行贴合实际,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信贷产品,不仅效率快、服务好,还让技术真正‘变现’!”公司财务总监刘春晓感慨,“从初创期一路相伴而来,农商银行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同日,省农信社合肥科创金融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安徽农信科技金融发展迈出关键一步,“1+2+N”科技金融专营体系基本成型,将可为全省科技企业量身定制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安徽省“首台套”CLIMBER148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将“精准诊疗”送到百姓身边的移动磁共振诊疗车、填补国内自主研发空白的无液氦超导磁共振系统……4月3日,记者走进安徽福晴医疗装备有限公司,各种顶尖、精密的医疗设备令人目不暇接。

这家专注磁共振引导精准治疗、拥有190多项专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曾让财务总监李付学一筹莫展:“每个专利背后都是千万级的研发投入,可轻资产科创企业最难过的就是银行授信关。”

转机很快出现。2023年11月,在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推荐下,合肥科技农商银行高新分行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了福晴医疗。在深入调查后,给予10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

“这种由‘政策引导配资源、政府搭台筛项目、银行助力供信贷’的创新模式,让科创企业融资从‘单选题’变为‘多选题’!”李付学说。

近年来,合肥科技农商银行不断优化科技信贷服务机制,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金融服务,目前已开发了青创贷、共同成长贷等科技金融特色产品20余款。

事实上,除了研发特色产品外,在省农信社的战略谋划中,作为全省农信系统科技金融服务的孵化、推广中心,合肥、芜湖两个科创金融中心,还将承担产业政策研究、业务营销支持、准入模型创设以及获客渠道建设等多项职能。

在合肥科技农商银行董事长张景运看来,合肥科创金融中心挂牌,标志着该行将以更专业的姿态深度参与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未来我行将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产学研资源整合和示范平台建设,为安徽科创生态注入更多力量。”他说。

“我们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特色化经营优势,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路径,当好科技企业的成长伙伴,与科技企业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努力打造科创金融发展的‘农商样板’。”在芜湖科创金融中心揭牌仪式上,芜湖扬子农商银行董事长柏昊如是表示。

除合肥、芜湖之外,省内其他地区农商银行也在积极行动,按照专营机构、专业团队、专注科创的“三专”机制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机构,一系列针对本地企业的创新服务举措不断落地。

今年2月底,马鞍山慈兴热能有限公司凭借一张数据产权证书,成功获得马鞍山农商银行700万元贷款支持,缓解了企业技改资金压力。

这家年供热量60万吨的园区能源服务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综合能源监测平台,让管网运行数据“开口说话”,在农商银行数据质押融资支持下,实现了从“烧锅炉”到“拼数据”的转型跨越。

截至2025年3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机构达21家。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安徽农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的“N”因子,正在迸发强劲活力。

百花齐放——

打造接力式产品谱系

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长江之畔的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在安徽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记者看到了多组数据: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每年可减少9.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植树546万棵;绿电制氢技术突破让每立方米氢气成本降低40%;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系统效率实现65%……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资金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氧气瓶’。”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企业副总经理刘嘉楠感慨道。2018年企业攻关“卡脖子”技术时,正是芜湖扬子农商银行的300万元的“人才贷”破解了研发资金瓶颈,开创了非补燃式储能的全球先河。而支撑这些突破的,是企业年均4%的研发投入和30余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清华大学的硕博人才就达十余名。后期芜湖扬子农商银行又发放了500万元“科创贷”,公司现已获得授信1700万元。

“人才是科技企业的‘芯片’,金融则是激活创新的‘电流’。”芜湖扬子农商银行业务拓展部负责人何帮红说。

“人才贷”的创新推出,背后是银行传统“唯财务报表论”的授信评价方式的转变。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无抵押、周期长”等特点,农商银行将目光从财务报表转向“科创含量”:知识产权估值替代房产抵押,研发团队实力比肩营收数据,技术转化前景成为授信“硬通货”……

位于青阳县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池州市京工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铝镁等金属制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门窗制造加工、新能源产品生产和汽车配件制造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才投产不到两年,今年初就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短缺问题。

关键时刻,青阳农商银行主动靠前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时与之签订“助力成长”协议,启动信贷审批流程,迅速完成了对京工源公司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审批工作,随之全额放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农商银行服务科技创新,应当立足自身优势、精耕本地市场,尤其要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深入挖掘‘小微中的科技,科技中的小微’有效融资需求。”叶红云表示。

从“相逢于微末”到“相守于经年”,再到“相见于顶峰”,农商银行服务科技企业,主打的是“定制服务”,注重的是“相伴成长”。安徽农信始终如影随形,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打法,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满足其差异化、个性化金融需求。

从推出“初创信用贷”“供应链贷”“人才科创贷”等60余款创新产品,到落实监管部门“共同成长计划”中创新“助力成长贷”“成长接力贷”,再到积极争取“科技企业核心团队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创新积分贷”试点……省农信社持续对系统内各类信贷产品进行整合、推广,独具农信特色的“接力式”金融产品谱系已然显现,并逐步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

在管理方面,省农信社指导各农商银行优化科技金融特色管理体系,不断升级“六单机制”,包括单列信贷计划、单独考核、单独客户准入、单独授信管理、单独风险定价、单独风险容忍等,持续加大科技贷款投放力度,建立科技金融尽职免责制度,形成浓厚的“敢贷、愿贷、能贷”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更多具有农信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全力以赴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多力量。”叶红云表示。(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