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安徽自古就是“文化走廊”

 
发布时间:2025/9/24

  


大汶口“日、月、山”图形符号缘何现身皖北?凌家滩的玉器与东北红山缘何神似?近日,记者就史前跨地域文化融合现象,专访了安徽省著名文博专家何长风。

何长风介绍,安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江与淮河将其一分为三,形成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自古以来安徽便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过渡地带,扮演着文化走廊的角色。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安徽就已然是文化交流的活跃舞台。”何长风以含山凌家滩遗址为例说道,这里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堪称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在“百大镇馆之宝”评选中,凌家滩遗址贡献了玉人、玉龙、玉鹰、玉猪等珍贵文物。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瑰宝,雕刻工艺精美绝伦,代表了当时中华大地上制玉的最高水平,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天文和自然的深入探究,蕴含着凌家滩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念、神秘的宗教信仰。

何长风进一步阐释,经考古调查勘探,凌家滩是一个大型的高等级聚落,距今5800年至5300年,有统一的布局规划,神权、王权与军权或许在这里合为一体。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称“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记者跟随何长风的思绪,走进新石器时代的含山凌家滩和郎溪磨盘山遗址。它们的主体年代皆属于崧泽时代,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中,宛如两条交织的丝线,串联起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脉络。

以磨盘山遗址为例,从马家浜时期的初步发展,到崧泽时期的繁荣鼎盛,再到良渚时期的逐步衰落,一脉相承,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流淌着史前长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何长风说:“良渚文化虽比凌家滩文化晚几百年,但凌家滩可谓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而良渚则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第一个高峰,它们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史诗。”

不仅如此,凌家滩的玉器还与江苏的北阴阳营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早在约5000多年前,或许人们就已具备出色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他们在交流中互鉴,成就彼此。

新石器时代的安徽,文化交流的痕迹随处可见。淮河流域蚌埠双墩遗址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生动反映了约7000多年前的原始艺术。遗址中数量众多的刻划符号,与年代略早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都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而距今4500年至5000年的蒙城尉迟寺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类型,发现联排成组的房基,出土的大口尊上带有“日、月、山”的图形符号,在山东多有发现,被认为与东夷族有关。中国考古博物馆现正陈列一件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尊。

何长风补充道:“大汶口文化的辐射力极强,萧县金寨、蒙城尉迟寺、固镇垓下等淮北地区同时期遗址,都深受其影响。这些遗址主体仍是大汶口文化特征,同时也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

安徽文化正是在不断交流、吸收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彰显徽风皖韵的魅力 ,汇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